宝盈娱乐app

图片

请输入搜索关键词!

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宁夏日报数字报:在实现“两个结合”上下足功夫

发表时间:2021-11-22
分享:

在实现“两个结合”上下足功夫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极大地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创造性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内在逻辑,更是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坚定文化自信现代价值的全新诠释。

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决定两者必须结合

理论基于实践,实践造就文明。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优秀基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需要科学理论指导,也需要优秀文化支撑。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由之路,更是建党百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一条根本经验。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沃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简言之,就是马克思主义进入、融入中国实践,中国实践汲取、结合马克思主义并“生根、开花、结果”的过程。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两者之间需要结合、必须结合,否则便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推导。毛泽东同志极其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常用“博大精深”来称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并强调,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当然,我们不否认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时而会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双重面相。但主流的主导性与支流的迷惑性均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在此基础上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两者应该而且也可以实现结合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华传统文化也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焕发磅礴生机。

其一,理论上有结合的天然条件。虽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发展背景、进程各异,但共融共同的价值理念为其有机结合提供了天然条件。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就在于科学地回答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恰恰智慧地回答了上述同题,比如唯物辩证法与“物极必反”,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知行合一”,“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民维邦本”,“实现共同富裕”与“与天下同利“等等,表明两者之间有着极其融通的价值、方法论契合性。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精神滋养。

其二,实践上有结合的典范。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中国近代史证明,中国传统思想救不了中国,却因马克思主义的融入而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毛泽东用张居正《答云南巡抚何菜山论夷情》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说明新生事物是不可被战胜的,邓小平把《礼记·礼运》中“汔可小康”转化为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了马克思主义解放全人类的学说与“天下大同”思想,都给马克思主义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新内涵。

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是谁“吃掉”谁,也不是“复古”或“返本”,更不是简单地理论平移或抽象逻辑演绎,而是表现为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最终结合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并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如何结合呢?

一是辩证取舍。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分析、取舍扬弃,分清楚哪些是“优秀的”,哪些是“舍弃的”,既不全盘接受,也不厚古薄今。

二是充分汲取。树立一种开放兼容的世界眼光,“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继续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特质,让马克思主义更具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三是创造转化。结合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和要求,对那线至今仍有时代借鉴价值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子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使其因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而更具时代魅力、真理光辉。(来源:宁夏日报数字报11月15日07版 作者:赵丽 赵蓉)

原文链接:http://www.nxrb.cn/szb/pc/navigation_005001001/2021/11/15/07.html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