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滨的《审美批评与个案研究:当代宁夏文学论稿》,以开放圆融的审美批评放射出绚烂光彩,贯穿始终的是“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的研究立场,更是对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集中阐发。可以说,《论稿》是全面研究讨论当代宁夏文学的拓荒之作,对当代宁夏文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论稿》覆盖宁夏文学地图全境,以宁夏这个多民族地域为平台,以回族和汉族作家为主体,涉及东乡族、维吾尔族、满族等民族作家的创作,它把当代宁夏文学置于中国当代文学、西部文学背景中考察,以突围姿态对多民族文学史观扎实充分地践行,有利于带动多民族地域文学研究。
本书以当代宁夏文学史的框架构筑体例和章节,“引言”外,分为总论、小说、诗歌、杂文各一编,共16章66节。总论是宁夏文学研究的理论梳理,结合文学思潮、社会变迁、文化心理、个人成长,尤其深入地探究了知识分子的启蒙担当与使命,文学与社会的互动,看似回到旧题,实则直奔母题。书写人性,把握社会变迁,反思现代性,承传历史文化,追逐诗意栖居的理想,总论为全书设立了理论和精神的双重标高。
小说研究编,纵向以宁夏当代文学领军人物张贤亮为始,沿南台、查舜、陈继明、石舒清、郭文斌、漠月、李进祥、阿舍、马金莲等作家为路标,既全面观照多民族作家的不同创作,又特别提及女性作家的独特成就。在研究某个作家时不仅纵向梳理,也横向把握。例如,对石舒清的专章论述,既从“苦土”“开花”“伏天”“《果园》之后”等几个创作时段来把握其创作总体情况,又对重点作品采用不同理论方法审美解读。诗歌研究编从宁夏当代诗歌演进入笔,细致地批评讨论宁夏诗歌取得的成绩。首先肯定杨梓《西夏史诗》的诗学价值,又从当代塞上诗人群不同风格的创作辨析地域文学的个性风采。杂文研究编从五四以来百年杂文视野导入,以牛撇捺为开端,从文笔杂谈与文明批判切入讨论,以闵生裕的访谈为收束,聚焦当代中国杂文的“第三极”——宁夏杂文,畅论杂文创作的得失与收获。
这部专著以高远的学术眼光,对当代宁夏文学独特品质进行了定位:在冲突中坚守,在滞后中创新,在乡土情怀坚守与现代性突围中踽踽前行。特别是聚焦郭文斌、石舒清、马金莲、了一容、阿舍等宁夏作家对乡土和现代性的反思,具有人文情怀,亦是对多民族地域文化取向的积极思考。
《论稿》既是审美批评,又是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等跨学科研究,多学科理论为其经纬,审美批评犹如魔杖,点染幻化,与作品是恋人般无间的亲近,批评是导师般的睿智,洞见了然,落笔若水。乡土经验和生存苦难为当代宁夏文学创作提供了诸多素材,张贤亮把命运的困厄当作精神涅槃的洗礼;西海固生存艰辛的诗意审视,成为石舒清人生礼赞的内在情怀;漠月笔下大漠男女的苦涩恋情烛照生活的良善和道义;马金莲书写回族女性的日常困苦,升华为生命内敛的坚韧;了一容流浪的苦难心灵,在漂泊中显现出更多人性力量。《论稿》贴近作家与作品亲切质朴的论说,不仅呈现多维的理论密度与张力,更浸润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让理性的学术阅读化作奇妙的审美之旅。
《光明日报》( 2017年02月08日 1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