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练洒脱、文质彬彬。这是初见胡玉冰时,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而这样的气质,是他27年浸染书香的自然流露。这27年来,他一直坚持走在古文献整理研究的路上,并乐在其中。对于这份执着,胡玉冰开玩笑说,他其实就做了一件事:为他人做嫁衣裳。
"学霸"选了个冷门专业
胡玉冰的大学专业是古典文献学。如今看来,这依然是个“冷门”专业,而在1987年,他初入北京大学的时候,和经济、法律专业相比,古典文献更是“冷门”。当年胡玉冰以全区第四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胡玉冰笑着说,“当初报专业的时候,也没人指导,就这么稀里糊涂地读了这个专业,后来就爱上了这个专业。”
2005年,胡玉冰完成北大博士学业,本可选择留在北京,有更好的机会等着他,但他还是回到了宁夏。他说,宁夏是自己的故乡,但在古典文献整理研究方面,宁夏还处于初级阶段,他希望用自己所学,为这片热土贡献一份力量。
回想当年,胡玉冰很感谢选专业时的“稀里糊涂”,也很高兴坚持了自己的选择。十年磨一剑,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宁夏在古典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现在,研究人员再也不用从浩瀚的古籍中,寻找古代宁夏的蛛丝马迹了,“大家可以通过系统的古典文献查询,很方便。”胡玉冰的笑容里,有种满足感。
初涉古典文献研究
“挺难的。”胡玉冰用这三个字总结了自己初涉古典文献研究时的感受。1999年,他开始了自己第一个校级项目——汉文西夏史籍考。“除了600元经费,啥都没有。”但胡玉冰深知古籍整理研究是文化兴盛的基石,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基础工作,必须全身心投入。“在中国的历史文献当中,有很多记载西夏历史的资料,像《宋史》《辽史》《金史》,其中都有西夏的专传,清朝也有《西夏书事》等,这些资料都需要做一个系统、专业的研究。”胡玉冰说。
但当时很多书都没有被整理过,资料很难找。许多宁夏古代文献都存藏在外地图书馆,有的还存藏在国外。他特别说明,研究古代文献,要尽量目验原版文献。另外,这些原版书籍都是文言文,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要求很高,而且在翻阅的过程中,还需要甄别、判断,因为古人在抄书、刻书的过程中,有错误的内容,这些都需要自己去深入研究。
项目完成后,他的个人专著《汉文西夏文献丛考》也随之出版,分类介绍了传统典籍中的各类西夏文献。
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胡玉冰的第一个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传统典籍中汉文西夏文献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在科学研究领域支持基础研究的主渠道,能立项成为国家社科项目,是每个科研人员的梦想。“做这个项目时,沉淀了5年。”1999年做完学校项目之后,胡玉冰用了5年时间充实自己。“过程太枯燥了,你想啊,天天看那种没有标点的古书,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那三年的时间,胡玉冰全国各地跑,每天徜徉在宋朝到民国时期的古书中,寻找宝盈娱乐app宁夏历史的蛛丝马迹。辛苦没有白费,用胡玉冰的话说,查询的结果甚至大大出乎自己的意料。
这是我区首部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的学术专著,是我区社科研究在一些领域迈入国家层面的标志性成果。
《朔方文库》编纂首席专家
2016年6月25日,理清宁夏文献档案“家底”的重大项目“《朔方文库》编纂与出版”正式启动,计划至2024年,全面、系统地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出版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档案。2017年11月,项目获批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胡玉冰担任项目首席专家。
“这个学术项目实际上早在2006年我的第二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时就已经在考虑了。”胡玉冰介绍说,“‘《朔方文库》编纂’将以宝盈娱乐app学术力量为主,联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博物馆、北方民族大学等区内学术单位,协作攻关,是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保护、抢救、整理、研究、出版宁夏特色珍稀文献档案,也将理清宁夏文献档案的‘家底’。”这个项目让胡玉冰很激动,“它代表着宁夏在古文献整理研究方面的新高度,是宣传宁夏,推动宁夏文化走向大众,让世界了解宁夏的系统性文献资料。”
作为项目首席专家、宝盈娱乐app人文学院院长,胡玉冰也谈到了人才培养问题:力求将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与自治区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及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等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带研究生,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要全过程参与一次古籍整理研究的学术实践活动,为研究的持续性发展储备人才力量。”胡玉冰说。
——人物简介——
1968年12月生。2005年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学位。2006年至2008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宝盈娱乐app人文学院、回族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记者:刘旭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