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刘世俊
78岁,宝盈娱乐app原副校长,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1958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投身宁夏教育事业至今。
人物看点:“从学生们的身上,我看到自己的生命在盎然延续。”
本报记者乔建萍/文李靖/图
老师,一个称谓,一种修为。老师,古者称师曰“先生”。
但在世人的评判标准里,并非所有的教师,都称“先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时光走过了一轮轮,学生也送走了一茬茬,但是他们,用自我的坚守,穷其一生重复着三件事,教书,育人,守望教育。
今天,在第29个教师节的日子,这些师者走近我们,听听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您,老师”。他们中,有的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爸爸”,有的是特教孩子的“妈妈”,农村孩子的守护者,还有桃李满天下的老教授。他们,这些孜孜不倦的师者,用他们的理想守望生命的长成……
也说教师职业
教师节到了,不能不说说教师这个职业。
外界对教师的评价,往往不是捧上云端,便跌至谷底。昨天因为一位老师感动了你,就觉得为师者最光辉,惊天地泣鬼神,今天又看到一个师德不彰的案例,又觉得当老师的怎么卑鄙如此。其实,教师这个职业,如同其他三百六十行一样,有兢兢业业者,也有混世糊涂者;有高尚敬业者,也有作奸犯科者。而大多数教师,都不会那么极端,都是早出晚归的“职业教书人”,不能因为教师职业的“神圣”,就认定所有的教师必须“神圣”。
——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合格标准是什么,这才是社会最重要的共识。具体就这个职业而言,当然有诸多门槛,比如有学历要求,要考资格证书等等,但,社会形成的共识,似未完全形成。
这自然是因为教师面对的职业对象很特殊:我们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恨不能老师把所有关注的目光都集中到自己孩子身上——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达到每个家长对他的职业期盼。
而老师,如果只满足于教学大纲布置的任务,满足于完成各类考核,事实上也达不到一个合格的标准。教师对孩子的培养,首先应该是习惯,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知识的传授应该是最后的问题。但是,前者无法量化考核,再加之高考指挥棒的管制,所以,只能彰显后者。
——对教师的职业期盼,家长要“退后”一步,要认识到孩子接受的是“普通教育”;教师也该进一步,对于“神圣”二字,虽不能至,至少应心向往之吧?
大洋
“初登塞上自翩翩,五秩秋霜满鬓边,放眼繁华开万树,豪情四海开万树。”
诗是刘世俊老师抒怀所作。
1958年,时年22岁的他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投身一片空白的宁夏高等教育事业,风雨涤荡,矢志不渝,历经宁夏高校从没到有,师资力量从薄弱到壮大的点滴变化。
如今,刘世俊老师桃李满天下,年龄最大的学生已经80高龄,带过的最后一批研究生也已步入而立之年。
刘世俊主要教授文字学,将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一代又一代的弟子。成长起来的学生不少已成了语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著作颇丰;还有不少学生从政,位居高位;当然更多的弟子成了和刘世俊一样的师者,教书育人。
张新昌是刘世俊的老学生,今年已70岁。40年了,几乎每年教师节,张新昌都会带着他的儿孙们去看望刘世俊。张新昌常对自己的学生和孩子们说,“为师就要做刘世俊那样的人。”他至今记得1973年刚考入宝盈娱乐app,第一次上古汉语课,就被刘世俊老师那一手漂亮的篆书和行楷折服,再加上刘老师渊博的学识、谆谆善诱的教学,那时,“我们系甚至掀起了一股古汉语热”。
之所以带儿孙去看望师长,还因为张新昌认为刘世俊是他们的恩人。1973年,家乡盐池大旱,赶回家救灾的张新昌从同学那里接到了刘老师辗转送来的50斤粮票,这意味着老师将一家人一个月的口粮都给了自己。这50斤粮票,张新昌保存至今,并且在他后来为人师为人父的岁月里,不停拿出来,激励后人:“做人也要做个老师那样的人。”
如今,刘世俊从教学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依然用自己的学识和德行滋养着他的学生。在他的书桌上,有他的几个学生准备出版的书,学生们希望老师能为他们作序。刘教授称他很享受这个写序的过程,学生们入学时的意气风发,求学时的孜孜不倦,学术上的个性思考,甚至生活上的人生感悟,他都看在眼里,骄傲在心里。
“下辈子,我继续当老师。”这是这个教师节刘世俊送自己的一份祝福。他说,他很荣幸自己从事了一份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这份职业让他觉得自己很年轻,“从学生们的身上,我看到自己生命在盎然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