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位“水与土的魔法师”。
提到孙兆军,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太熟悉,但是不少农民朋友却很了解他,只因他的“科技魔法”,让不少撂荒的农田,快速变成了高产田。在农民眼里,这位科研人员,没有想象中那样“高大上”,而是一个地地道道、有一副热心肠的农民的儿子,他是宁夏能解决“十年九旱”的科研带头人之一。
要让盐碱地长出庄稼
今年的暑假,对于专注科研的孙兆军来说,又将要在忙碌中度过,用他的话来说,“放了假,静下心,正好可以做更多的事”。好不容易到了记者约好采访的这一天,孙兆军早上和下午参加了三场会议,谈话的时间只能在会与会的间隙进行。
采访结束后,他简单快速收拾了行李,赶往机场飞西安,参与一个宝盈娱乐app能源化工场地污染项目的洽谈。
三十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个国家的田间地头,研究节水灌溉和盐碱地改良。为我国西北、华北、东北16个省区,累计补灌农田和改良盐碱地及其生态修复110多万亩,辐射推广近千万亩,让那些寸草不生的旱地和盐碱地长出庄稼是他最大的心愿。
将技术带到近10个国家
孙兆军和团队在节水灌溉新技术研究方面,共主持完成了20多项国家及地方重大科研与成果转化项目。但他更想与其他国家一决高下,现在已经将自己的技术带到了阿联酋、阿曼、埃及、加拿大、新西兰等近10个国家。
早在2014年,孙兆军的技术就已经走出了国门,并在阿联酋和阿曼节水技术测试中,超过了美国、韩国和西班牙等国,成功与他们签订了合作协议。最终的成功和近几年连续收到多个国家的邀请,离不开科研道路上的坚持。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在实验室里,反复模拟了高温、高紫外线的情景,最终研制出了特殊的灌溉材料和技术。
上个月,孙兆军再次飞往埃及,洽谈技术转移的协议,这已经是他今年第3次将技术带出国门。“现在我们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到了第四代,实现了精细化灌溉和手机远程操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肯定中国制造,这也是我的骄傲。”他说。
家乡的困难是最初的动力
孙兆军的老家在中卫市海原县,虽是“十年九旱”之地,却盛产含糖量丰富的硒砂瓜。在他的记忆中每年六七月份是农户人家最忙碌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把一桶一桶水精心地浇灌在脱贫希望的瓜苗上。
“这时候的硒砂瓜正是蓄水期,平均一周就要浇一次水,人工灌溉效率慢、浪费多,如果在这个时候灌溉速度没跟上,那年的西瓜收成势必就大幅降低了”,孙兆军说。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无奈,让自己从小就有了帮助家乡解决灌溉困难的想法。
1999年,是孙兆军研究节水灌溉技术的第二个年头,在银川工作和学习的他,每年都要回到海原县。村民们灌溉的方式,虽然已经由人工浇灌变成了农用车拉水灌溉,但蓄水的工具是铁罐,要三四个小伙子才能抬动,第二年还容易出现生锈、堵塞的问题。
孙兆军37岁那年考上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在职研修班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是植物学,其中的植物生理、作物栽培以及重点内容水分亏缺与不同灌溉方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等,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让笨重的灌溉方式成为历史
一边学理论,一边去实践。也是在1999年,孙兆军得到了学校支持的一个小工厂,开始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制作塑料罐和灌溉管道,研发初步完成后,他借了一辆农用车,拉着塑料罐决定先在自己家做试验。至今他也难以忘记,将开水阀扳下来的那一瞬间,挂在车后面的管道“哗”的一声,均匀冒出水后的那份喜悦,因为这终于将祖祖辈辈人们手提肩挑或拉着笨重容易生锈铁罐灌溉方式成为了历史。
“塑料罐能装下两方水,一次能灌溉近一亩瓜地,农户家的十来亩地一天就能灌完(轮灌一次)。我们村的人是第一批享受到这一成果的。后来,我有生第一次将这项技术申请了专利,进行企业化生产开发,如有企业来取经,我都免费提供了全套技术。”他说。后来,这项技术得到了改进,越来越得到了普及,不仅在我国西北、华北、东北有使用,而且在蒙古国和我国的云南、贵州都有使用;虽然我国节水灌溉方面的科技发展突飞猛进,但至今还有不少地方的农民在使用这项技术,在我国世纪交替之际,这项节水灌溉技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旱塬上搞成的节水灌溉
2012年5月,孙兆军被选派到同心县王团镇大沟沿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利用这个机会,他提出在村里建设百亩节水灌溉示范区。虽然已经和当地政府部门协商好了,但显然,旱塬上能不能搞成节水灌溉?村民们根本不知道孙兆军他们的来头,还说了些风凉话,认为这些教书匠是在胡闹。
面对村民们的不信任,孙兆军制订了可行的工作方案,第二年开春时,他和同事一行四人,顶着六七级刺骨的大风,每天到田间地头安装节水管道。一个月努力,硬是完成了百亩节水灌溉示范区建设,示范推广了近10项旱作节水技术成果,建立了200亩自主研发的风光互补节水灌溉系统和水肥一体化设备示范基地。
“记得在试验初期,每天和老乡们同吃同住,早上吃碗油泼辣子面,带上几个饼子,灌一塑料桶开水就出发了,为了测试设备的稳定性,有时候要冒着大风大雨做试验,老乡们笑话我们说,这些娃娃都傻着呢。”他笑着说。
当地群众看到这些“教书匠”是真心实意想帮助他们脱贫致富,便配合着种植了一年两季的拱棚甜瓜和红葱。到了秋天,大沟沿村节水灌溉示范区农田亩产值高达1万多元,村里人都大吃一惊。
扎根盐碱地的“魔法师”
孙兆军的节水灌溉搞得热火朝天,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2004年10月,一位清华大学的院士弟子发来邮件,问孙兆军是否愿意合作开发盐碱地改良技术。他心想,宁夏有着大面积的盐碱地,自己节水灌溉项目经费还剩下10万多元,这件事可以做,便回复邮件爽快地答应了。
“通俗的来说,盐碱地里含有盐碱成分,人不能吃太多盐,何况植物呢,由于蒸发,所以盐碱总在地的表层土壤‘咬着’植物的根茎,如果是碱化盐碱地的碱性成分遇到脱硫石膏后,会使结成块状的土壤开始变得松软,经过灌水就会将盐碱沉到地下,我们称之为洗盐。”他说。
孙兆军的第一块实验田,是他和清华大学徐旭常院士、陈昌和“973”首席科学家共同选在了西大滩的前进农场。
试验成功后,在国家和地方科技项目的支持下,宝盈娱乐app牵头与清华大学、宁夏农科院、农垦局及区外的相关科研机构,迅速将技术推广到了内蒙古、东北和新疆等地。这项技术一共“拯救”了10个省市自治区的100多万亩盐碱地,取得经济效益5.6亿元。
个人简介
孙兆军,1962年出生,博士生导师。
宝盈娱乐app资源环境学院院长兼环境工程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我国西北和其他国家旱区农业水土工程关键技术及装备的研发工作。享受国务院和宁夏政府特殊津贴。
先后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国家级人选,宁夏“塞上英才”、“先进科技工作者”,第七届中国“发明创业奖”和宝盈娱乐app成立50周年“十大突出贡献奖”;入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长江学者”、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奖项的评审专家。
原文链接